第一新闻网

【法庭“枫”景】马扎围坐听民意 广场夜话暖民心——山东省沂南县法院村居普法记

头条 来源:晨报之声 31523℃

中国晨报山东讯(特约记者张学锋 通讯员李西昌 吕林辉)暮色轻笼,乡间小路尽头的村文化广场亮起暖黄灯光。晚上七点半,山东省沂南县大庄镇大礼让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赶夜人”——沂南县法院大庄法庭的干警们如约而至。夏夜虫鸣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广场夜话”“马扎会议”拉开帷幕,法治的灯火不仅照亮了乡村夜色,更悄悄照进了村民心田。

三座桥铺就纠纷化解路

两张临时搭起的桌子前,大庄法庭庭长李西昌在小板凳上坐定,与围坐的村民面对面拉起“掏心话”。他用乡音娓娓道来,清晰勾勒出化解矛盾的“三座桥”:“邻里小摩擦、家长里短,找村里的‘明白人’‘和事佬’,这是‘村居干部桥’,调停起来又快又贴心;涉及土地、治安的复杂纠纷,乡镇综治中心能整合力量化解,是‘综治中心桥’;若分歧难平、权责难定,需要法律文书定分止争,人民法院就是最公正的‘秤’,这是‘法院公正桥’。”

“选对路,少跑腿,大家都省心!”李庭长的话引得村民纷纷点头。

故事会搭建百姓防火墙

夜色已深,村民的兴致却愈发浓厚。两位年轻法官助理接力登场,将生硬的法条化作身边鲜活的“故事会”:围绕赡养纠纷,一名干警细致解读法院以“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为原则,结合子女经济能力、照料条件及老人实际需求等多重因素作出裁判;另一名干警则以一起机动车财产损害赔偿案为切入点,层层拆解裁判要点,并特意暖心提醒:“借车时可得多留心,务必核查对方是否具备驾驶资格,避免担了责任又伤了和气!”与此同时,干警积极引导村民远离非法集资:“咱赚钱都不容易,一定要主动拒绝高利诱惑,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生动的案例、贴心的提醒,在村民中引起阵阵讨论。有人想起自己遇到的法律困惑,忍不住凑上前追问,法官助理一一耐心解答,将法治的温度悄悄融进每个人心里。

家常话打开群众矛盾结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大庄法庭副庭长张金锬用清代康熙年间的宰相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这首打油诗,讲述了关于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历史佳话,劝告邻里乡亲之间要懂得谦和礼让,要客观的看待自己,理性的对待别人,用智慧和宽厚化解邻里之争,传承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马扎与板凳围拢的方寸之间,拉近的何止是脚下的距离,更消融了心与心的隔阂。沂南县法院的干警们主动把司法服务送到了村民家门口、送到群众的心坎里。他们与基层群众掏心窝说“家常话”,精准对接群众最直接的司法需求,将那些生涩的法条,用心译成带着泥土气息的“家常话”,成了打开群众矛盾结的“金钥匙”,把一桩桩“闹心事”化为“舒心事”。

马扎上的司法,是沂南县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蕴含着基层社会治理的“大智慧”,它让法治的种子在零距离的交流中悄然扎根,将邻里的“小矛盾”变成乡村的“大和谐”,绘就出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乡村和谐的新“枫”景。

责任编辑:李久彪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法庭“枫”景】马扎围坐听民意 广场夜话暖民心——山东省沂南县法院村居普法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